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 Scientific Research

李政涛/将“育人”安放在天地自然之中

上传时间:2018-05-01 12:19:49 来源: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 浏览:

自从“生命·实践”教育学创始人叶澜教授,将“教育”界定为“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以来,“生命自觉”与“人事”更为人所关注,解读者、践行者甚众。但“天地”二字却显得较为冷寂,回应者寥寥,少有人思索词语排序中的“微言大义”:为何把“天地”放在“人事”之前,又为何将“生命”置于“天地”之后?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何谓“天地”?“天地”之于“人事”、对于“生命自觉”有何价值?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第二辑)选题的拟定与出版,是对如上问题的聚焦回应。首要的回应者依然是叶澜教授。通过《溯源开来:寻回现代教育丢失的自然之维》(上篇)这一长文(以下简称“叶文”),打开了学派理论研究的一扇新窗。

在她那里,天地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天地与生命的关系,就是自然与生命的关系,天地与教育的关系,即是自然与教育的关系。这是学派视域下做出新突破的重大问题,它来自于研究问题的重大转换:从“社会与教育的关系”,转换并推进到“自然与教育的关系”。前者的载体和切入点,是过往的“当代社会发展的教育责任研究”,后者则是当今的“校园四季活动系列设计研究”,因此实现了这两大古老且基本的教育问题的现代转化。

之所以在此时代,重返“自然与教育的关系”,因为它是“当今我国教育学和教育改革中尚未深入触及,但却是不可不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源于这是被“现代教育丢失的自然之维。”在现代科技文明的日益发达及城镇化的双重带动下,人类走出山峦、湖泊、草原和乡村,涌入被钢筋水泥、电脑手机、电线网络等缠绕、覆盖和笼罩的城市。即使以旅游的方式回归自然,以教育的名义走入自然,往往也被相机、摄像机的镜头和各种人造工具所替代,人类已经习惯了用机器之眼和机器之光创造的物化产品,来审视和欣赏自然,我们已经逐渐遗忘了如何用眼睛、耳朵等身体感官,来直面自然、触摸自然、感知自然和倾听自然,将自身生命深深浸润在自然的怀抱之中,被自然所包裹、所浸染、所沉醉,如同我们的先人和古人那样……即使标榜为“自然”的“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自然”,其实已非原本的“自然”,而是被实验室和各种技术手段扭曲和改变后的自然,成为以不自然的方式进行的自然科学研究。

最糟糕的还不在于“远离”、“异化”,而在于“麻木”和“漠然”:不知不觉间,人类将远离和扭曲自然,视为人生的常态,甚至视为另一种“自然而然”,成为“失去自然的自然”。

在这个意义上,本辑的出版和“叶文”的推出,凝聚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回归与突破”:回归生命与教育的自然本源,在返回式的开掘中,展现出清晰且深沉的问题意识和思想脉络:“通过历史的回溯与分析梳理,形成对古代中华民族自然之‘道’,而非只局限于对‘节气’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找回且重新构建教育和教育学中丢失已久的自然之维,就成了当前我们首先需要深入研究的新问题、大问题,成了‘生命·实践’教育学续研究的重要新领域。这意味着需从理论上重新认识当代教育与自然的关系”,进而重新找到未来教育和教育学的突破之路。显然,“叶文”带来的新突破,遵循了学派的两大思想传统:一是回到原点的溯源式思考方法,包括回到概念的原点(如对“自然”、“天”的内涵挖掘),回到历史的原点(如对“自然之道”历史起点及其演变历程的梳理),回到传统文化的原点(如对“汉字”、“中医”的探察);二是成事成人的思考方式,回归溯源的考察,不只是学问之事,也与学问之人有关,如同“叶文”所言:“这一‘溯源’过程本身,也是我们自身对自然的再认识,对中国古代文化中自然观的再认识。就本人而言,这是一次个人意义上的对中华文明之根的回归,是因‘回归’而获得精神生命的滋养过程。没有这些改变,我们很难真正读懂传统、热爱传统、深度发挥传统的教育价值;很难真正使中华传统中精深的自然观,在今日得到复兴、发扬并实现创造性的转化。”

本辑中的另一重要论文,是刘良华教授的《四季调神与生命之道》(如下简称“刘文”)。他以《黄帝内经》这一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为视角,厘清了“先讲天地(自然)如何,然后以类似‘故人亦应之’的修辞,劝告人类必须守护天人相应的养生大法”这一基本思路,并将书中内含的“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藏象论”等三大理论详加剖析。该文既是对“叶文”思想中有关“中医”的理解的具体呼应,也是对前者思想追求的共鸣式表达:以溯源的方式,将生命节律与自然节律融通起来,将生命之道置于自然之道的探寻之中。

理实共生”是学派的又一重要传统,其要义在于实现思想与方法之间的双向融通,即“有思想的方法和有方法的思想”。除了如上两篇理论宏文之外,本辑还刊载了数量众多的来自教育实践者的相关论文。他们大多来自于“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校的校长和老师。这些文字凝聚了他们将自然之道化入生命之道的实践经验与生命体验,那些蕴含其中的情感的悸动、思想的火花,以及无处不在的实践智慧,同样让人驻足、屏息,并投入深长的一瞥……他们以具身和置身实践的方式,对自然之道、生命之道及其关联,进行了明道,证道和行道,并与“叶文”、“刘文”一起,共同创生了“生命·实践”教育学的“生命·实践”之“道”:从社会中的教育,走向天地自然中的教育,从育人的社会之维,进入育人的自然之维,在天地自然中做教育之事,育自觉之人,最终促成天地自然与社会人事的大通和大同。这是“自然与生命”、“自然与教育”和“社会与生命”、“社会与教育”之间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天地之美、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教育之美的息息相通……

若以“道”为视角观之,本辑院刊的出版,开显了新时期“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新的大道:将“育人”安放在天地自然之中,汲取以二十四节气为载体的万物之精华,汇通于鲜活的个体生命之中,以实践的方式,变成促成生命成长的力量,——这是自然的伟力、生命的伟力、教育的伟力交融共生之后产生的天地玄黄之力,它必将绵绵不息,始终与天地同在,与生命同在,与教育同在,因而,与我们同在。

Copyright ©2023 天府四中版权所有 | 蜀ICP备18033543号-1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沈阳路西段517号 | 联系电话:028-80518070 | 邮编:610213 | 邮箱:tfdszx@sina.com